2025年8月30日 星期六
《十三鬼穴》
★一中穴(鬼宮)
【定位】在臉部,當人中溝的上1/3與中1/3交點處。
【功效】開竅,醒神,升陽,消腫,利腰脊。
【主治】昏迷,暈厥,暑病,癲狂,癇證,急慢驚風,鼻塞,鼻衄,風水面腫,齒痛,牙關緊閉,黃疸,消渴,霍亂,溫疫,脊膂強痛,挫閃腰痛。
★二少商穴(鬼信)
【定位】在手拇指末節橈側,距指甲角0.1寸
【功效】醒神、利咽、清熱。
【主治】喉嚨痛,咳嗽,鼻衄,發熱,昏迷,癲狂。
附註手太陰經所出為「井」。
★三隱白穴(鬼壘)
【定位】在足大趾末節內側,距趾甲角0.1寸。
【功效】調血統血,扶脾溫脾,清心寧神,溫陽回厥。
【主治】腹脹,便血,尿血,月經過多,崩漏,癲狂,多夢,驚風。
附註足太陰經所出為「井」。
★四大陵穴(鬼心)
【定位】在腕掌橫紋的中點處,當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功效】清心、寧神。【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嘔吐,驚悸,癲狂,癇證,胸脅痛,腕關節疼痛,喜笑悲恐。
附註心包經輸穴、原穴。
★五申脈穴(鬼路)
【定位】在足外側部,外踝直下方凹陷。
【功效】利腰腿、清頭目。
【主治】頭痛,眩暈,癲狂癇,腰腿酸痛,目赤腫痛,失眠。
附註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陽蹺脈。
★六風府穴(鬼枕)
【定位】在項部,當後髮際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兩側斜方肌之間凹陷處。
【功效】祛風,利喉舌,清頭目,開竅定癇。
【主治】癲狂,癇證,癔病,中風不語,悲恐驚悸,半身不遂,眩暈,頸項強痛,咽喉腫痛,目痛,鼻衄。
★七頰車穴(鬼床)
【定位】在臉頰部,下顎角前上方約1橫指(中指),當咀嚼時咬肌隆起,按之凹陷處。
【功效】利牙關,祛口頰風邪
【主治】口歪,齒痛,頰腫,口噤不語。。
★八承漿穴(鬼市)
【定位】在臉部,當頦唇溝的正中凹陷處。
【功效】疏風,利口齒。
【主治】口眼㖞斜,唇緊,面腫,齒痛,齒衄,齦腫,流涎,口舌生瘡,暴喑不言,消渴嗜飲,小便不禁,癲癇。
附註足陽明、任脈之會。
★九勞宮穴(鬼窟)
【定位】在手掌心,當第2、3掌骨之間偏於第3掌骨,握拳屈指的中指尖處。
【功效】瀉心火、清血熱。
【主治】中風昏迷,中暑,心痛,癲狂,癇證,口瘡,口臭,鵝掌風。
附註心包經滎穴。
★十上星穴(鬼堂)
【定位】頭部正中線前髮際後一寸處。
【功效】洩熱,利竅,清頭目。
【主治】頭痛,眩暈,目赤腫痛,迎風流淚,面赤腫,鼻淵,鼻衄,鼻痔,鼻癰,癲狂,癇證,小兒驚風,瘧疾,熱病。
★十一會陰穴(鬼藏)
【定位】在會陰部,男性當陰囊根部與肛門連線的中點,女性當大陰唇後與肛門連線的中點。
【功效】提肛,救逆。
【主治】溺水窒息,昏迷,癲狂,驚癇,小便難,遺尿,陰痛,陰癢,陰部汗濕,脫肛,陰挺,疝氣,痔疾,遺精,月經不調。
附註任脈絡,俠督脈、沖脈之會。
★十二曲池穴(鬼腿)
【定位】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功效】疏邪熱,利關節,祛風濕,調氣血。
【主治】咽喉腫痛,齒痛,目赤痛,瘰癧,癮疹,熱病上肢不遂,手臂腫痛,腹痛吐瀉,高血壓,癲狂。
附註手陽明經所入為「合」。
★十三海泉穴(鬼封)
【定穴】正坐位,張口,舌轉卷向後方,在舌下繫帶中點處取穴。
【功效】消渴,呃逆,熱極難言,重舌腫脹。
【主治】舌緩不收,重舌腫脹,喉閉,嘔吐,呃逆,腹瀉,消渴。祛邪開竅,生津止渴。
●間使穴
【定位】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3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功效】寧心、安神、寬胸、治瘧。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嘔吐,熱病,煩躁,瘧疾,癲狂,癇證,腋腫,肘攣,臂痛。
附註心包經經穴。
●後溪穴
【定位】在手掌尺側,微握拳,當小指本節(第5指掌關節)後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
【功效】開竅醒神、清熱舒筋、通督脈、固表汗。
【主治】頭項強痛,目赤,耳聾,咽喉腫痛,腰背痛,癲狂癇,瘧疾,手指及手肘臂攣痛。
附註手太陽經所註為「輸」;八脈交會穴之一,通督脈。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