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0日 星期六
《十三鬼穴》
★一中穴(鬼宮)
【定位】在臉部,當人中溝的上1/3與中1/3交點處。
【功效】開竅,醒神,升陽,消腫,利腰脊。
【主治】昏迷,暈厥,暑病,癲狂,癇證,急慢驚風,鼻塞,鼻衄,風水面腫,齒痛,牙關緊閉,黃疸,消渴,霍亂,溫疫,脊膂強痛,挫閃腰痛。
★二少商穴(鬼信)
【定位】在手拇指末節橈側,距指甲角0.1寸
【功效】醒神、利咽、清熱。
【主治】喉嚨痛,咳嗽,鼻衄,發熱,昏迷,癲狂。
附註手太陰經所出為「井」。
★三隱白穴(鬼壘)
【定位】在足大趾末節內側,距趾甲角0.1寸。
【功效】調血統血,扶脾溫脾,清心寧神,溫陽回厥。
【主治】腹脹,便血,尿血,月經過多,崩漏,癲狂,多夢,驚風。
附註足太陰經所出為「井」。
★四大陵穴(鬼心)
【定位】在腕掌橫紋的中點處,當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功效】清心、寧神。【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嘔吐,驚悸,癲狂,癇證,胸脅痛,腕關節疼痛,喜笑悲恐。
附註心包經輸穴、原穴。
★五申脈穴(鬼路)
【定位】在足外側部,外踝直下方凹陷。
【功效】利腰腿、清頭目。
【主治】頭痛,眩暈,癲狂癇,腰腿酸痛,目赤腫痛,失眠。
附註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陽蹺脈。
★六風府穴(鬼枕)
【定位】在項部,當後髮際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兩側斜方肌之間凹陷處。
【功效】祛風,利喉舌,清頭目,開竅定癇。
【主治】癲狂,癇證,癔病,中風不語,悲恐驚悸,半身不遂,眩暈,頸項強痛,咽喉腫痛,目痛,鼻衄。
★七頰車穴(鬼床)
【定位】在臉頰部,下顎角前上方約1橫指(中指),當咀嚼時咬肌隆起,按之凹陷處。
【功效】利牙關,祛口頰風邪
【主治】口歪,齒痛,頰腫,口噤不語。。
★八承漿穴(鬼市)
【定位】在臉部,當頦唇溝的正中凹陷處。
【功效】疏風,利口齒。
【主治】口眼㖞斜,唇緊,面腫,齒痛,齒衄,齦腫,流涎,口舌生瘡,暴喑不言,消渴嗜飲,小便不禁,癲癇。
附註足陽明、任脈之會。
★九勞宮穴(鬼窟)
【定位】在手掌心,當第2、3掌骨之間偏於第3掌骨,握拳屈指的中指尖處。
【功效】瀉心火、清血熱。
【主治】中風昏迷,中暑,心痛,癲狂,癇證,口瘡,口臭,鵝掌風。
附註心包經滎穴。
★十上星穴(鬼堂)
【定位】頭部正中線前髮際後一寸處。
【功效】洩熱,利竅,清頭目。
【主治】頭痛,眩暈,目赤腫痛,迎風流淚,面赤腫,鼻淵,鼻衄,鼻痔,鼻癰,癲狂,癇證,小兒驚風,瘧疾,熱病。
★十一會陰穴(鬼藏)
【定位】在會陰部,男性當陰囊根部與肛門連線的中點,女性當大陰唇後與肛門連線的中點。
【功效】提肛,救逆。
【主治】溺水窒息,昏迷,癲狂,驚癇,小便難,遺尿,陰痛,陰癢,陰部汗濕,脫肛,陰挺,疝氣,痔疾,遺精,月經不調。
附註任脈絡,俠督脈、沖脈之會。
★十二曲池穴(鬼腿)
【定位】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功效】疏邪熱,利關節,祛風濕,調氣血。
【主治】咽喉腫痛,齒痛,目赤痛,瘰癧,癮疹,熱病上肢不遂,手臂腫痛,腹痛吐瀉,高血壓,癲狂。
附註手陽明經所入為「合」。
★十三海泉穴(鬼封)
【定穴】正坐位,張口,舌轉卷向後方,在舌下繫帶中點處取穴。
【功效】消渴,呃逆,熱極難言,重舌腫脹。
【主治】舌緩不收,重舌腫脹,喉閉,嘔吐,呃逆,腹瀉,消渴。祛邪開竅,生津止渴。
●間使穴
【定位】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3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功效】寧心、安神、寬胸、治瘧。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嘔吐,熱病,煩躁,瘧疾,癲狂,癇證,腋腫,肘攣,臂痛。
附註心包經經穴。
●後溪穴
【定位】在手掌尺側,微握拳,當小指本節(第5指掌關節)後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
【功效】開竅醒神、清熱舒筋、通督脈、固表汗。
【主治】頭項強痛,目赤,耳聾,咽喉腫痛,腰背痛,癲狂癇,瘧疾,手指及手肘臂攣痛。
附註手太陽經所註為「輸」;八脈交會穴之一,通督脈。
人體的十二井穴定義及作用
「井穴」它們都是人體12條正經上的精兵強將,是一穴勝十穴的特效穴位。是主管我們身體上12條正經所有支脈的穴位。
井穴是五俞穴的一種,兩者皆位於手指或腳趾的末端處。 《靈樞.九針十二原篇》:「所出為井」。也就是指在經脈流注方面好像水流開始的泉源。
眾所周知,人體主要有十二條經絡,這些經絡各有一個井穴,合起來就是「十二井穴」。井穴是針灸治療常用的穴位,對調節人體健康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
井穴的定義
古人將經脈比喻為河流,血液便如河水一樣流淌其中。體表的經脈是地面部分的河流,體內的經脈就像是地下的暗流。井穴便是溝通這兩條河的「井口」。 《靈樞》中說:「以上所出為井。」井穴多分佈在人體手指、腳趾的末端,是體表經脈內的氣血流注到體內經脈中的必經之路。由此,井穴成了十二經脈的“根穴”,主管著十二經脈中的支脈。十二經脈與其井穴是一一對應的。
井穴的清熱作用
透過刺激井穴,可以起到清熱的效果。一般來說,每一個井穴都可以治療所屬經脈、臟腑的熱證。例如少商可以清肺熱,治療肺熱引起的咳喘。對於風熱邪氣侵犯肺經引起的咽喉腫痛,在少商穴針刺放血,往往可以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井穴不但可以清瀉所屬臟腑經絡的火熱,還可治療以全身發熱為主的病症。由於十二經脈中所屬臟腑、經絡有陰陽表裡對應的關係,井穴的清熱作用也會表現出陰陽表裡的對應特徵。例如商陽是大腸經的井穴,卻可以清肺熱,治療肺熱咳喘、咽喉腫痛等症。
井穴的開竅安神作用
除了清熱,井穴還有醒腦開竅和安神鎮靜的作用。井穴位於四肢末端,分佈有豐富而敏感的神經末梢。俗話說“十指連心”,刺激手部的井穴具有極強的醒腦、蘇厥、開竅、止痛的作用,常用於各種病症的急救。腳的井穴在急救上也有較廣泛的應用。腎經井穴-湧泉在此方面作用非常顯著,常用於治療中風、癔病、發燒導致的昏迷和休克。此外,湧泉還有開腎竅的作用,腎氣虧虛的人可以透過按摩泉源來鼓舞腎氣。少商、少沖等其他井穴也可以刺激相應臟腑,例如鼻塞時可以刺激開肺竅的少商、商陽;耳鳴、耳聾的人可以刺激開眼界耳竅的關沖、足竅陰。
在臨床應用中,井穴還可以用來治療癲狂、失眠、小兒驚風、憂鬱症等多種神經症;發揮其安神鎮靜的作用。例如少衝為心經井穴,心主神誌,悲喜無常、煩躁不安時就可以按摩或針刺少衝,達到緩解病症的作用。
十二經井穴的總稱,五輸穴中「井、榮、輸、經、合」之一,意指各經脈之氣由井穴而起,如泉水初湧。
十二井穴包括:肺經少商,心包經中衝,心經少衝,大腸經商陽,三焦經關衝,小腸經少澤。以上六井穴在手指末端,兩側共十二穴,又稱手十二井。脾經隱白、肝經大敦,腎經湧泉,胃經厲兌,膽經竅陰,膀胱經至陰。以上六井穴在足趾末端,兩側共十二穴,又稱足十二井。十二井穴主治發燒、昏迷、休克、心胸煩悶等症,因此臨床多用於急救。近年來經絡研究中亦多用於“經絡測定。”
1 、少商(肺經井穴):位於拇指外側,距指甲角0.1寸,具有清熱利咽、醒腦開竅的功效。常用來治療外感風熱引起的咽喉腫痛、咳嗽、鼻衄、發熱,心下脹滿,中風昏迷,指腕攣急。
2 、商陽(大腸經井穴):位於食指外側,距指甲角0.1寸,具有宣肺解表、瀉熱開竅的功效。常用來治療牙痛、咽喉痛、耳鳴、昏迷、手指麻木。
3 、中衝(心包經井穴):位於中指尖端中央,具有回陽救逆,醒神通絡的功效。常用來治療中風昏迷、中暑、心痛、心煩、小兒夜啼、舌強腫痛、掌心發熱。
4 、關衝(三焦經井穴):位於無名指外側,距指甲角0.1寸,具有清熱解表、宣達三焦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頭痛、目赤、耳聾、咽喉腫痛、心煩。
5 、少衝(心經井穴):位於小指內側,距指甲角0.1寸,具有寧神醒腦、清熱熄風的功效。常用來治療心悸心痛、胸脅痛、癲狂、昏迷。
6 、少澤(小腸經井穴):位於小指外側,距指甲角0.1寸,具有清熱通乳、散瘀利竅的功效。常用來治療頭痛、目赤、視物昏花、咽喉痛、耳鳴、熱病昏厥、急性乳房炎、肩臂外側痛。
7 、大敦(肝經井穴):位於足大趾外側,距趾甲角0.1寸,具有回陽救逆、調經止淋的功效。常用來治療疝氣、遺尿、女性崩漏、癲癇。
8 、隱白(脾經井穴):位於足大趾內側,距趾甲角0.1寸,具有調經統血、健脾和胃的功效。常用來治療腹脹、暴瀉、善嘔、胸痛、心痛、血便、尿血、月經多、崩漏、多夢。
9 、厲兌(胃經井穴):位於足第2趾外側,距趾甲角0.1寸,具有蘇厥醒神、和胃理氣的功效。常用來治療鼻衄、牙痛、喉嚨腫痛、胸腹脹滿、熱病癲狂、腿腳寒冷。
10 、足竅陰(膽經井穴):位於足第4趾外側,距趾甲角0.1寸,具有清熱解鬱、通經活絡的功效。常用來治療偏頭痛、目赤腫痛、耳鳴、多夢。
11 、至陰(膀胱經井穴):位於足小趾外側,距趾甲角0.1寸,具有清頭明目、矯正胎位的功效。常用來治療頭痛、目痛、鼻塞、鼻衄、足心熱。
12 、湧泉(腎經井穴):位於足趾彎曲時前腳掌中部凹陷處,具有滋腎益陰、潛陽熄風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頭痛、頭暈目眩、二便不利,足心熱,中風昏迷、舌乾咽痛、失音。
2025年6月30日 星期一
秋季飲食調養
自然界四時氣候的變化,對人的生活會產生諸多方面的影響,尤其是健康和壽命,受氣候的影響更為突出,四時氣候的轉移,通常是按照一定次序轉變,如春溫、夏熱、秋涼、冬寒都有一定的限度,既不太過,亦無不及,一切的生物也都隨著四時氣候的變化相適應,這是一種正常的規律,人能夠順應這種自然的變化特點,懂得適時養生,可以避免或減輕疾病的發生。
秋季從立秋開始,經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個節氣共計三個月,大地歷經了春生夏長,來到秋收的季節,作物成熟,農夫忙著採收準備過冬,天氣也由熱開始轉涼,草木逐漸蕭條,一切變得寂靜許多,所謂的秋瑟之氣,人們的心境也應該配合這種的節奏,由春夏的活潑心情轉趨沉靜,這也就是這一季節的養生方式,所以中國最古老的醫書《黃帝內經》上說「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飱泄,奉藏者少。」這是古人秋季養生的方法,指示人們在這一季節裡思想意識要清靜、安寧、神氣漸收,不讓意識外馳,保持肺氣的清靜,以適應秋季寒涼的氣候,很值得我們參考;秋季天氣由熱轉涼,溫差變化大,容易使人感冒,衣被要逐漸添加,避免著涼,尤其是老年人因代謝低,循環差,既怕冷,又怕熱,對天氣變化很敏感,在這個季節更應注意保暖,所謂預防重於治療,懂得適時調攝,必能常保身體的安康。
秋季天氣逐漸變涼變燥,溫度下降,人體的消耗也逐漸減少,食欲開始增加,燥氣是秋天的主氣,使人的體液減少皮膚變得乾燥,秋燥易傷津液,是這個季節里身體的特徵,故秋季飲食調養主要以潤燥滋陰為主。因此在這一個季節裡,多吃些生津潤燥的食品是十分有益的,當然選擇當季的蔬果為佳,另外立秋後冷暖空氣活動頻繁,氣候變化較大,因而罹患呼吸道疾病的人也較多,所以古人在秋季,多以保肺為重是有一些道理的,像水梨有潤肺、止咳消痰的功效,柿子有清熱生津、潤肺化痰、澀腸止瀉的功效,百合有潤肺止咳、安神鎮靜的功效,蓮藕有清肺熱、止鼻血、解渴除煩的功效,這些都是當季很適合食用的蔬果,對於這一季節容易發生的慢性咳嗽,乾咳無痰或口舌乾燥都有很好的療效,其他像文旦、柑桔有清肺鎮咳、健胃潤腸的功效,龍眼則有補血、安神的功效,對夜間失眠的老人尤佳,入秋後一些瓜果類也大量應市,雖然有生津潤燥的功效,但性味偏於寒涼,食用應適當,以免傷害脾胃陽氣,影響消化能力,在中藥則有一些養陰潤肺的藥物,如西洋參、麥門冬、天門冬、枸杞、冬蟲夏草、山藥、茯苓、川貝母、柿霜、玉竹、石斛等都可以配合食用,有強化呼吸道能力,和皮膚保濕的作用,還有在食物的調味上,可以適量的加用一些辛辣品,如辣椒、胡椒、酒類等,以除去夏天以來的暑濕,最後秋季天氣涼爽,陽光和煦,可以多往戶外踏青,一方面可以呼吸新鮮的空氣,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另一方面在享受日光浴的同時,也能強化筋骨的活動力,在精神上切忌急躁發怒,常保持樂觀恬靜的心情,這就是秋季裡的養身之道了。
飲食結構
秋天氣候乾燥,燥盛則消耗津液,應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梨、甘蔗等具有滋潤作用的食物。盡可能少食蔥、薑、蒜、韭等辛味之品,防止耗傷陰血津液而加重口唇乾燥的感覺。秋季各種瓜果豐收之時,多食水果雖對健康大有益處,但秋季氣候漸冷,瓜果也不宜多食,以免損傷脾胃的陽氣。秋天魚類、肉類、蛋類食品也比較豐富,人們選擇食品的範圍擴大了,這時在膳食調配方面要注意攝取食品的平衡,注意主、副食的搭配及葷、素食品的搭配,要符合“秋冬養陽”的原則。
食物品類
具有滋陰潤燥之品銀耳、甘蔗、梨、蜂蜜、藕、烏骨雞、豆漿等;秋季飲食宜“少辛多酸”,即少食辛辣刺激食品,多吃一些酸味水果和蔬菜,如蘋果、石榴、葡萄、芒果、柚子、檸檬、山楂等果品;飲料宜豆漿、牛奶,最好多食粥能夠健脾胃,生津液。蛋白質類食品:如魚肉、牛肉、雞肉、鱉內、雞蛋、鴨蛋及豆製品等。秋季是滋補食療的好季節,通過食補可使人保持健康長壽,達到延緩衰老的目的。
春季飲食調養
春天宜養肝養顏。春天本是生機蓬勃的季節,但潮濕大霧會影響心情,肝氣條達才是春天養生之道。中醫指的肝不單指肝臟,肝氣還可調節人的精神情緒,所以肝的問題包括生理和心理的。
一般而言,春天有三種肝的毛病,分別為肝火上炎、肝陰虛和肝血虛。
肝火上炎大多由氣鬱化火所致,使人心煩,易怒,口乾口苦,頭痛胸悶,大便乾硬和小便深黃等。這時候,提醒自己別動怒,盡量保持心平氣和,多做運動,不要吃辣和飲酒,多吃蔬果和清淡食物,尤其是芹菜和苦瓜。
肝陰虛令人肝氣鬱結,很易出現黃褐斑,經常感到口乾咽燥,頭暈耳鳴,要減淡面斑,必須保持心情愉快,早睡養肝,多飲養陰湯水,例如甲魚湯和海參湯,戒酒戒辣。
肝血虛的人從面色和指甲顏色可見,通常面色萎黃、視力衰退、指甲色淡、失眠多夢、月經量少而色淡等。肝血虛可能因脾胃功能失調所致,最好面診找出原因,平日留意早睡早起,不要長時間看電腦和電視。習慣少食多餐,少油少鹽,免傷脾胃,可多吃圓肉、紅棗、豬肝、菠菜等食物。
即使沒有上述三種情況,春天飲食之道也宜清淡,少吃酸和辣的食物,多吃新鮮蔬果和喝水,以免肝火上炎,多吃滋補食物養肝,例如淮山、杞子、白朮和紅棗等。
中藥“藥膳
中藥“藥膳”
特點:注重整體,辯證施食
所謂“注重整體”、“辯證施食”,即在運用藥膳時,首先要全面分析患者的體質、健康狀況、患病性質、季節時令、地理環境等多方面情況,判斷其基本證型;然後再確定相應的食療原則,給予適當的藥膳治療。如慢性胃炎患者,若證屬胃寒者,宜服良附粥;證屬胃陰虛者,則服玉石梅楂飲等。
藥膳既可治病,又可強身防病,這是有別於藥物治療的特點之一。
藥膳盡這多是平和之品,但其防冶疾病和健身養生的效果卻是比較顯著的。如山東中醫學院根據古代食療和清宮保健經驗研製而成的“八珍食品”,含有山藥、蓮子、山楂等八種食用中藥,幼兒食用三十天后食欲增加者占九成七,生長發育也有改善;再如,萊陽梨香菇補精,是由萊陽梨汁和香菇、銀耳提取物製成,中老年慢性閂病患者服後不僅能顯著改善各種症狀,而且可使高脂血症者血脂下降,並可使免疫功能得到改善。
良藥可口,服食方便
由於中藥湯劑多有苦味,故民間有“良藥苦口”之說。有些人,特別是兒童多畏其苦而拒絕服藥。而藥膳使用的多為藥、食兩用之品,且有食品的色、香、味等特性;即使加入了部分藥材,由於注意了藥物性味的選擇,並通過與食物的調配及精細的烹調,仍可製成美味可口的藥膳,成為良藥可口,服食方便。
總論
中國藥膳不是食物与中藥的簡單相加,而是在中醫辯証配膳理論指導下,由藥物、食物和調料三者精制而成的一种既有藥物功效,又有食品美味,用以防病治病、強身益壽的特殊食品。
源流
中國藥膳原遠流長。古代關于“神農嘗百草”的傳說,反映了早在遠古時代中華民族就在開始探索食物和藥物的功用,故有“醫食同源”之說。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周朝,宮廷醫生分為四科,其中的“食醫”,即通過調配膳食為帝王的養生、保健服務。約成書于戰國時期的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載藥膳方數則。約成書于秦漢時期、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記載了許多既是藥物又是食物的品种,如大棗、芝麻、山藥、葡萄、核桃、百合、生姜、薏以仁等。東漢醫圣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亦載有一些藥膳名方,如當歸生姜羊肉湯、百合雞子黃湯、豬膚湯等,至今仍有實用价值。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專列有“食治”、“養老食療”等門,藥膳方藥十分丰富。據史書記載,至隋唐時期,我國已有食療專著約六十余种,惜多散佚。唐代孟詵所著《食療本草》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食療專著,對后世影響較大。
至宋代,王怀隱等編輯的《太平圣惠方》論述了許多疾病的藥膳療法;陳直的《養老壽親書》是我國現存的早期老年醫學專著,在其所載的方劑中,藥膳方約占七成。該書強調:“凡老人之患,宜先以食治,食治未愈,然后命藥。”元代御醫忽思慧所著的藥膳專書《飲膳正要》,藥膳方和食療藥十分豐富,并有任娠食忌、乳母食忌、飲酒避忌等內容。至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收載了許多藥膳方,僅藥粥、藥酒就各有數十則;明代高濂的養生學專著《遵生八箋》,也載有不少養生保健藥膳。清代的藥膳專著各有特色,如王士雄的《隨息居飲食譜》介紹了藥用食物七門三百余种,章穆的《調疾飲食辯》所涉及的藥用食物更多,袁枚的《隨園食單》介紹了多种藥膳的烹調原理和方法,曹庭棟的《老老恒言》(又名《養生隨筆》)中則列出老年保健藥粥百种。
藥膳的品种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正在不為增加,如藥膳罐頭、藥膳糖果等。結合現代科研成果制成的具有治療作用的食品、飲料,品种繁多,各具特色。既有适合糖尿病、肥胖者和心血管疾病患者服食的藥膳食品,也有适合運動員、演員和礦工等服食的保健飲料,還有促進儿童健康發育或用于老人延年益壽的保健食品或藥膳。
中國藥膳開始走向世界,不少藥膳罐頭和中藥保健飲料、藥酒等已銷往國際市場。有的國家已經開設藥膳餐廳。
國際上一些學術界和工商界人士十分關注中國藥膳這一特殊食品,希望能開展這方面的學術交流与技術合作。中國藥膳將為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貢獻。
2023年2月23日 星期四
藥名四季歌,竟包含20個中藥名,誰說中醫不懂情趣?
民間以為,中醫為人,嚴謹古板,不懂情趣,實際不然,從流傳下來的一些詩詞可見一斑,中醫人除了工作,還是有生活的,而且還很有意思。下面這首《四季歌》,就是一首極妙的中藥詩,據傳是清朝著名醫家葉天士所作。
1春
春風和煦滿常山,芍藥天麻及牡丹; 遠志去尋使君子,當歸何必找澤蘭。
這四句春天詩,包含了芍藥、天麻、牡丹、遠志、使君子、當歸、澤蘭這七種藥材。
2夏
端陽半夏五月天,菖蒲制酒樂半年; 庭前嬌女紅娘子,笑與檳榔同採蓮。
第二段寫夏天,包含了半夏、菖蒲、紅娘子、檳榔等四種藥材。
3秋
秋菊開花遍地黃,一回雨露一茴香; 扶童去取國公酒,醉倒天南星大光。
第三段是秋天,包含了菊花、地黃、茴香、國公酒、天南星等五種藥材。
4冬
冬來無處可防風,白芷糊窗一層層; 待到雪消陽起石,門外戶懸白頭翁。
最後一段是寫冬天,包含了防風、白芷、陽起石、白頭翁這四種藥材。
這首著名的中藥《四季歌》,全詩一共16句,既有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之美,有景有事有情,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還寫進了20種中藥名,不僅無平常中藥那樣枯燥無味,而且還極富情趣,不能不令人讚嘆。看了這首詩,誰還認為中醫人不懂情趣呢?
六淫
六淫
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六種病邪的合稱。六氣太過、不及或不應時,影響到人體的調節適應機能及病原體的孳生傳播,成為致病的邪氣,屬於外感病(包括一些流行性病和傳染病)的病因。六淫致病,自外而入,稱為外因。《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然六淫,天之常氣,冒之則先自經絡流入,內合於臟腑,為外所因。」
六淫就是風、寒、暑、濕、燥、火六種致病因素。
在正常情況下,風寒暑濕燥、火是自然界的六種氣候變化,稱為「六氣」,六氣的正常運行變化,有利於萬物的生長變化,但如果六氣太過或不及,則氣候反常,在人體抵抗力低下時,就能成為致病因素,則稱「六淫」或「六邪」。
六淫病邪均由外而入,多與季節氣候、居住環境有關。如春季多風病、冬季多寒病,秋季多燥病,夏季及高溫作業中暑、居住潮濕易感濕邪等。
六淫可單獨作用機體而致病,也可二、三種邪氣同時侵襲人體致病,如風寒感冒、風熱感冒,濕熱黃疸,風寒濕痹等,且可互相轉化,如風寒不解入里化熱;熱邪不解耗傷津液可化燥;熱極生風等。
中醫除指六淫為病因外,也將六氣的特徵與該病症狀聯繫起來認識而形成病證名稱,即風證、寒證、濕證、火證、燥證……等.這些病證與六淫有一定的因果關係,如風邪侵襲引起外感風寒,但有的並不要外感疾病而有類似風寒濕燥火的證候,如風疹塊,臨床表現起病急,消退快、瘙癢等,與風的「善行而數變」的特點相似,一般多認為是由風邪所致,由於臟腑陰陽氣血功能失調也可產生與外感六淫所具有的某些類似的性質和證候特點,中醫為區別外感六淫稱之為內風、內寒、內燥、內火、內濕等。以下所討論的以外感六淫為主,包括致病因素的特點和與病因相關的證候。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點
1.外感性 一是指病邪從肌表、口鼻侵犯人體,自外而來;二是指感受六淫之邪,初期多見表證。
2.季節性 六淫致病常有明顯的季節性,如夏季多暑病等。
3.地域性 六淫致病常與居住地區和環境密切相關,如西北高原地區氣候寒冷而乾燥等。
4.相兼性 六淫邪氣既可單獨侵犯人體而發病,又可兩種以上同時侵犯人體而致病。
5.轉化性 六淫致病在一定的條件下,其證候的性質可以發生轉化。如表寒證可入里化熱形成里熱證。
引起轉化的原因有兩點,一是人的體質不同;二是治療不當。
三、六淫各自的性質和致病特徵
(一)風邪
1.基本概念:自然界中具有風之輕揚開泄、善動不居特性的外邪,稱為「風邪」。風邪致病引起外風病。風邪致病一年四季皆有,但以春季為多見。
2.風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1)風性輕揚開泄,易襲陽位 風性具有輕揚、向上、向外、升散的特性。風邪侵犯機體可致機體腠理疏泄開張,表現為汗出惡風之症;從病位而言,風邪多侵犯人體的上部、肌表、腰背等陽位。
(2)風性善行而數變 善行,是以自然界的風具有走竄流行、善動不居之性,說明風邪侵犯人體具有病位游移、行無定處的特點。如風氣盛所導致的「行痹」,四肢關節疼痛,游移不定。數變,是指風邪致病具有發病急、變化快的特點。如蕁麻疹的皮疹,皮膚瘙癢,發無定處,此起彼伏。
(3)風性主動 風在自然界具有善動不居的特點,風邪侵犯人體可使機體出現動搖、震顫的症状。如臨床上常見的因受外傷,再感受風邪,出現四肢抽搐,角弓反張等症状。
(4)風為百病之長 長,始也,首也。風為百病之長,存兩個含義,一是指風為外感致病因素的先導,六淫中的其他五氣多依附於風侵襲人體而發病,所以古人把風邪當作外感致病因素的總稱。二是指風邪致病廣泛,風邪極易侵犯人體,無處不到,引起多種疾病。
(二) 寒邪
1.基本概念: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滯特性的外邪稱為「寒邪」。寒邪為病導致外寒病。寒邪多見於冬季。寒邪為病有傷寒和中寒之分。寒邪傷於肌表,阻遏衛陽,稱為「傷寒」;寒邪直中於里,傷及臟腑陽氣,則為「中寒」。
寒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1)寒為陰邪,易傷陽氣 寒邪性質屬於陰,其氣清冷,寒邪侵犯人體,導致陰寒偏盛,最易損傷人體的陽氣。
(2)寒性凝滯而主痛 凝,凝結;滯,阻滯。寒邪侵犯人體可使氣血津液運行遲緩,凝結阻滯不通。由於血、津液「得溫則行,得寒則凝」,而「不通則痛」,故寒邪侵犯人體可使機體出現各種疼痛的症状。寒邪所致疼痛的特點是,遇寒加重,得溫減輕。
(3)寒性收引 收,收縮;引,牽引。寒邪侵犯人體可使機體的氣機收斂,腠理閉塞,經絡筋脈收縮而攣急。臨床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寒邪侵犯肌表,可致腠理閉塞,汗孔閉合,出現發熱惡寒,無汗等症状。二是寒邪侵犯經絡,引起筋脈收縮攣急,氣血不通,見關節攣急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
(三) 濕邪
1.基本概念:自然界中具有水濕之重濁、粘滯、趨下特性的外邪稱為「濕邪」。濕邪致病引起外濕病。外濕病多見於長夏季節,此為一年之中濕氣最盛的時期。
2.濕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1)濕為陰邪,易阻滯氣機,損傷陽氣 濕性屬於陰,濕邪侵犯機體可損傷機體的陽氣;濕為有形之邪,侵犯人體,易留滯臟腑經絡,阻礙氣機的運行。
(2)濕性重濁 「重」,即沉重、重著之意。濕邪侵犯人體可使人體出現沉重、重著的症状。「濁」,即渾濁、穢濁不清之意。濕邪為病,其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性質具有穢濁不清的特點。
(3)濕性粘滯 粘,粘膩;滯,停滯。濕邪致病具有粘膩停滯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症状的粘滯性,如濕滯大腸,大便粘膩不爽;二是病程的纏綿性。由於濕性粘滯,停滯於某些臟腑組織,難以化解,故濕邪為病,多病程較長,反覆發作,纏綿難愈。
(4)濕性趨下,易襲陰位 濕性類水,水性趨下,故濕邪為病易侵犯人體的下部。
(四) 燥邪
1.基本概念:自然界中具有乾燥、收斂、清肅特性的外邪稱為「燥邪」。燥邪侵犯人體,出現一系列的乾燥症状,成為燥病。燥邪致病多見於秋季,有涼燥和溫燥之分。初秋時節,夏季之餘熱與秋季之燥邪相結合形成「溫燥」;秋末時節,初冬之寒氣與秋季之燥邪相結合則形成「涼燥」。
2.燥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1)燥性乾澀,易傷津液 干,乾燥;澀,澀滯。燥為缺乏津液的表現,燥邪侵犯人體最易損傷機體的陰液,使皮膚、孔竅失於滋養而出現各種乾燥、澀滯不暢的症状。
(2)燥易傷肺 肺為嬌臟,喜潤而惡燥,肺主氣司呼吸,與外界大氣直接相通。肺又開竅於鼻,外合皮毛,故燥邪傷人,最易損傷肺津,影響肺的宣發肅降生理功能,從而出現乾咳少痰,或痰液膠粘難咳,或痰中帶血,以及喘息胸痛等症。肺與大腸相表裡,燥邪自肺影響到大腸,則可出現大便乾燥不暢等症。
(五) 火(熱)邪
1.基本概念:自然界中具有火之炎熱特性的外邪稱為「熱邪」。熱邪為病成為外感熱病。熱邪致病多在夏季。
2. 火(熱)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1)火熱為陽邪,易傷津耗氣 熱為陽邪,熱邪侵犯人體可出現高熱等一系列的陽熱症状。火熱之邪傷人最易迫津外泄,損傷人體的陰液;津能載氣,熱邪在迫津外泄之時,往往導致氣隨津泄;且「壯火食氣」,故熱邪致病,還可出現體倦乏力少氣等氣虛的症状。
2.火熱性炎上 「火曰炎上」,火熱之邪具有燔灼向上的特性,故侵犯人體多表現上部症状比較突出。
3.火熱邪易生風、動血 「生風」是指熱邪侵犯人體易引起「肝風內動」,熱邪引起的肝風內動,又稱「熱極生風」。其生風的機理有兩點:一是熱邪耗傷津液,使筋脈失養,而出現手足顫動;二是熱盛易助陽,使肝陽升動不止,陽氣升動無制則化風。
「動血」是指熱邪為病,易引起各種出血的病症,如吐血、便血、皮膚發斑等。其機理也有兩點:一是熱邪使血行加快,迫使血液妄行橫溢,容易導致出血;二是熱邪可灼傷血絡,使血出脈外。
4.熱邪易擾心神 火熱之邪侵入到營血分,可擾亂心神,而出現一些神志症状,如煩躁、神昏、譫語等。
5.火邪易致瘡癰 火邪侵入人體血分,可聚於局部,腐蝕血肉而發為瘡瘍痛腫。
(六)暑邪
1. 基本概念:暑為夏季的火熱之邪,凡在夏至以後、立秋之前,自然界中的火熱外邪,稱為「暑邪」。暑邪致病具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二是暑邪為病只有外感,沒有內生。
2. 暑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1)暑為陽邪,其性炎熱 暑邪為夏季的火熱之氣所化,故為陽邪。火熱之氣具有炎熱的特性。
(2)暑性升散,最易傷津耗氣 暑為陽邪,主升主散,暑邪侵犯人體可致人體的腠理開泄而汗出,損傷機體的陰液。
(3)暑多挾濕 夏季不僅氣候炎熱,而且是多雨的季節,使空氣中的濕度增加,故暑邪為病常兼挾濕邪同時侵犯人體而發病。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