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3日 星期四

服用藥膳有講究 適量節制是養生保健的關鍵

藥膳的主要原料是中藥,其發源於我國傳統的飲食和中醫食療文化,是將中藥和某些具有藥用價值的食物相配伍。它「寓醫於食」,既將藥物作為食物,又將食物賦以藥用,藥借食力,食助藥威,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可起到保健強身、延年益壽以及防病治病的功效。既然是藥物就要區別於普通飲食,要注意中藥的性味,藥膳的禁忌以及選料等,下面我們就來詳細介紹下: 根據體質來辨證施膳 祖國醫學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講究辨證論治,其實進補藥膳也要根據自身體質做到辨證施膳。中藥藥性有寒、涼、溫、熱之分,要根據不同人的體質或病情來科學選用。一般來講,溫性、熱性的食療中藥,如大蔥、生薑、紅棗、核桃、羊肉、小茴香等,具有溫里、散寒、助陽的作用,適於偏陰質的人或寒證、陰證患者,主要表現為畏寒、乏力、易出汗、記憶力差、腰酸膝軟、胃寒、便溏、性功能較差等。涼性、寒性的食療中藥,如綠豆、藕、西瓜、梨、馬齒莧、荸薺、菊花等,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作用,適用於偏陽質的人或熱證、陽證的患者,表現為怕熱、易興奮、多汗易口渴、咽干舌燥、便秘、尿赤等。 優選藥材 科學烹製 選購藥材一定要新鮮優質,凡是變質、發霉的均不能食用。藥膳所用的中藥材和食物首先要淨選,使之清潔乾淨,無雜質異物,無塵土,無霉變腐爛,還要注意其色、味純正,外形美觀,質量優良。為保證藥膳療效,還應對藥材與食物進行必要的加工處理。有的需切片、切絲、切丁或是切段,有的需粉碎為細末,有的則需按中藥炮製的要求進行炮製加工,以減其毒性或副作用。優良的藥膳必須講究烹調技術。一般食用中藥以及無不適氣味的中藥,可與食物一起烹製,若藥物較多或有明顯不適氣味,可用紗布將藥物包好,再與食物一起烹製,藥性即進入食物或湯里,服食時要將藥渣去除。也可先將中藥煎煮,濾取藥汁、去渣,再在食物烹調過程中加入藥汁,減少營養和有效成分的破壞。 藥膳雖好但要適可而止 有人認為中藥毒性小或是無毒,買回一把茴香就炒著吃,抓上一把枸杞就煮粥,拿上幾根人參就煨湯,這樣做是不正確的,也是很危險的。中藥是很講究用量的,量大量小直接關係著藥效,不分劑量,盲目使用,會引起嚴重的後果。有人一次用20克人參煨湯,服用後導致腦溢血,這樣的教訓屢見不鮮。「飲食有節」是中醫重要的養生保健原則,藥膳食療同樣應適量而有節制。短期內不宜進食過多,不可急於求成。應根據自身狀況,經常小量服食,持之以恆,久之定能收效。值得注意的是,藥膳雖有不少好處,但其針對性和治療效果遠不及藥物,只有兩者配合應用,相輔相成,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天人相應 因時制宜 中醫學認為天人相應,治療疾病講究三因制宜,同樣藥膳也應講究因時制宜即四季五補,春天萬物復甦,五臟屬肝,適宜升補;夏季分初夏與長夏,初夏天氣已熱,五臟屬心,宜於清補,長夏天氣炎熱,五臟屬脾,宜於淡補;秋季天氣涼爽,五臟屬肺,宜於平補;冬季氣溫寒冷,五臟屬腎,宜於溫補。要是違背這一自然規則,也會影響到補益效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