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3日 星期四
茯苓的人文歷史:其貌不揚卻大有來頭
著名大詩人杜甫就曾寫下“知子鬆根長茯苓,遲暮有意來同煮。”的詩句,藉著茯苓和松樹緊密相連的關係,表達了自己對友人誌趣相投的感情,也暗含著現在的自己知音難覓的憂傷。
茯苓,作為一種利水滲濕的藥食同源物,在我國梅雨季節綿長的南方地區更受偏愛,人們以茯苓入茶飲、入羹湯、做糕點、做菜餚,關於茯苓的食法可謂是不計其數,這也恰恰證明了這個食材與人們的膳食文化之關係緊密。
茯苓是我國原產的物種,在我國的種植歷史和食用、藥用歷史都相當悠久,可以說是默默地陪伴了華夏子孫不少的年頭,而中國人對於茯苓的感情,自然也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越發地深厚。
在古代,茯苓還被記載為“伏靈”,作為多孔菌科下屬的一種真菌,“伏”字很好地體現了它深埋於松樹根下土裡的生長習性,而鬆在我國又是極富有靈性的物種,同松共生共存的茯苓,自然也是靈氣的凝集。
後來人們對它了解得越發深刻全面,才加上了草字頭用以和動物的區分,不過從茯苓的古名也不難看出人們對於這種菌類的喜愛之情。那麼,古人對於茯苓有著怎樣的情感記述流傳下來,而茯苓的人文意義在傳說中又有哪些體現呢?
一、茯苓在詩詞文化中的歷史發展
早在我國最古老的醫藥典籍《神農本草經》中就把茯苓列入上品,其內容著為“茯苓,味甘、平,一名伏菟。生太山山谷”。
到了明朝李時珍所彙編的我國最為權威和舉足輕重的醫書《本草綱目》裡,則稱茯苓“氣味淡而滲,其性上行,生津液,開腠理,滋水源而下降……”除此之外眾多的醫家們在行醫用藥的過程中也都對茯苓有著或詳細或簡略的闡述,可以說茯苓在我國的歷史中從未消失中斷,而在日常保健中也被製成人們熟知的香甜茯苓餅食用。
這個樸實而無私的食物,自然也收穫了人們的感動與回饋,不少文人墨客都在自己的詩文作品中留下了關於茯苓的不朽的字眼。
著名大詩人杜甫就曾寫下“知子鬆根長茯苓,遲暮有意來同煮。 ”的詩句,藉著茯苓和松樹緊密相連的關係,表達了自己對友人誌趣相投的感情,也暗含著現在的自己知音難覓的憂傷;另外杜甫還曾寫“寄語楊員外,山寒少茯苓。 ”此時的杜甫已經倉惶地步入了官場失意的階段,亂世令這位千古詩聖抑鬱而不得志,只好退居山林中採藥謀生,而斗轉星移間天氣漸冷,收穫也逐漸零落,一個“山寒”、一個“少”,便把杜甫那悲涼的境遇和慘淡的心境悉數托出,彷彿茯苓也不忍。
而描寫茯苓最多的詩人恐怕要屬陸游了,這位宋代著名詩人借茯苓抒發胸臆的時刻頗多,曾寫下“石帆回首初非遠,要及清秋斸茯苓。 ”
這是他在吃飽之後叢生的感慨,前文記述了自己終日飽食糧食卻無所事事,沒有立下功績十分愧對史冊,而現在的自己雖然身著官服,卻早已蒼老無能為力,曾經以為很遙遠的死亡,如今也近在眼前,而茯苓,還是在秋天才可砍伐(後得到),將茯苓比作自己珍貴的理想,同樣是遙不可及;還記下了“松根茯苓味絕珍,甑中枸杞香動人。 ”
一句,直白地表達了茯苓珍貴而味美,足可以和枸杞那動人的香氣匹敵;以至於到後來在重病中作詩還不忘茯苓“煙浦收菰菜,秋山斸茯苓。 ”茯苓可以說伴隨著陸游的一生,成為了他身世浮沉的見證,諸如“一枝新鍛金雅觜,更向名山斸茯苓。”、“靜聽溪碓舂雲母,細斸松根採茯苓。”、“道翁採藥晝夜勤,松根茯苓獲兼斤。”等等,陸游在寫下這些“茯苓”的時候,茯苓也記錄了陸游的理想、憂思、惆悵、不甘等等的所有心境歷程。
蘇軾也對茯苓多有偏心,“茯苓無人採,千歲化琥珀。 ”、“縱未得茯苓,且當拾流肪。 ”都是他眼中的茯苓,更有意氣風發的“君方掃雪收松子,我已開榛得茯苓。 ”千古佳句廣為流傳。
除卻詩詞,茯苓在我國文學典籍中也不乏身影。恢弘的長篇巨制小說《紅樓夢》裡對茯苓的提及也多達數次,在第六十回中,茯苓霜便是廣州地方官來拜訪賈家送上的做門禮物。曰:茯苓霜雪白的,拿人奶和了,每日早上吃上一盅,最補人的。看來,曹雪芹對茯苓的養生吃法頗為了解熟悉。到了第二十八回:當王夫人說到大夫說的丸藥的名字時,一時想不起來,寶玉就羅列了一堆,其中有“千年松根茯苓膽”。
另外林黛玉吃的人參養榮丸、秦可卿吃的益氣養榮補脾和肝湯中的方子裡,曹雪芹都透露了其中含有茯苓這味中藥。可以說作為當時最為富貴的人家之一,茯苓出現的頻率之高也意味著茯苓在當時的藥用價值絕非等閒之輩可比擬的。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